中医药计量单位科学依据是什么?秦始皇未统一六国之前中药是怎么计量的?
古代用药计量主要是通过大量实践即临床总结所得(制定),毕竟那时候没有精密仪器检测准确到现在水平,即便是解放初期也没有今天的仪器,那时候浓缩药物很少,大多用的都是药草本身,它们各自的药性数值不可能是无限的,就像农家人工醋,多少原料什么时段能做出多少量级的好醋来或次点的醋多少油料籽能榨出多少斤油是一定的,药也是这个道理 ,还是能推算出来的,虽然是个数值范围,但范围很小,为了用药安全,古人就计量做了规定,也就是中医法则。古中医计量单位为1钱=3.3g计算的和现在有点不同。
中医药计量单位科学依据是什么?
秦朝统一之后,中药一斤等于16两,一两等于10钱,一钱等于10分,依据就是用着方便
,至于一副要的配比用量,都是千百年的经验累积,比如,要治疗胃口疼,大夫在药方里加了两个大腰子,药吃完了,胃口疼没治好,前列腺治好了,哦,原来放两个大腰子能治疗前列腺的毛病,就这样,口口相传。现在全国统一用克来表示,过去一钱大概等于3.125克,反过来就是一克等于3.125钱。
秦始皇未统一六国之前中药是怎么计量的?
那就是乱糟糟,计量有的按一个两个,有的按一把两把,有的按一片两片,一只两只等等,或者那个勺子,这个半勺加这个一勺,开药的大夫都不是很明白什么克什么,要不怎么又神农尝百草呢。
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1***9年1月1日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两、钱、分”等。
根据过去的一斤是十六两,一两是十钱,一钱是十分,而现在的一斤是500克。
所以一钱=500÷16÷10=3.125克,一分=3.125÷10=0.3125克。
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依据望闻问切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开方下药。
计量的依据主要有:
1、病情发展:病人患病的时间长短,患病的原因,治疗情况。
2、病种:病人患的是什么病?是哪一类?《伤寒论》中就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等类别,医生得知道病人患的是什么病,才能治疗。
3、药物及药性:一副中药,有那几位药,剂量是多少,药物的药性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药物药性的最佳?这是医生斟酌的。
4、病人情况:年龄段不一样,同一种病也是不同的治疗。同样年龄,体质不同、性格迥异等都会影响配药。
5、季节天气: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黄帝内经》上对季节的论述较多,对五运之气极为重视,如《气交变大论》、《五运行大论》、《生气通天论》。《内经》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之类。
6、居住环境:中医是综合治疗,居住条件、房屋的坐向,以及所处的位置都是考虑因素。
7、亲属病史:病人的亲属是否有类似病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没有遗传病。
8、煎药方法、服药方法:这在古代医书中非常常见。如《伤寒论》里面第一汤方——桂枝汤就很典型。“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
先秦时期的药物计量与汉代以来有所不同,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医书《五十二病方》来看,先秦时期的药物计量用斗、升、寸、尺、杯、挺、束、把、颗、三指最(撮)、三指大最(撮)等来计量或估量,用“大如答”、“大如黑叔(豆)”、“大如李”表示剂型的大小,没有提到汉代通用的斤、两、钱、分、铢、刀圭、方寸匕等剂量单位,体现了早期医药学的计量状况。
明清以来,普遍***用16位进制,既1斤=16两=160钱。现在对中药生药计量***用公制,既1公斤=1000g。为了方便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剂量的换算,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既1两(16位进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单味中药的成人每日常用量,参照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大致可归结为:①普通饮片10~15g;②轻质的饮片及在汤剂中分冲的散粉药物3~10g;③重质的药材15~30g;④新鲜的植物药材30~60g;⑤剧毒药物,应严格视具体的药物而取量,一般在0.002~0.9g之间。
十六两秤的来历?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
古人之所以要定一斤等于十六两,是为了让其具有“四时乘四方”的含义。“四时”表示一年四季,四方表示东西南北。“四时乘四方”,象征着在所有的时空中都成立。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以前一斤等于16两,一钱相当于现在多少克呢?如果按照现在1斤等于500克,那一钱大约是3.125克。一斤是十六两,一两是十钱,500克÷16÷10=3.125克,所以一钱=3.125克。现在,一公斤等于两市斤,也就是说一斤等于500克,一两等于50克,一钱等于5克。查询《现代汉语词典》,“计量单位表”中,斤、两、钱的换算关系就是这样的。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很多地方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南宋杨辉有首“斤价化两价”的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
目前农村还在使用哪些老物件?哪些老物件已经不见了?
1、篦子,一种竹制品。以前农村生活条件比较差,不讲究卫生,一些小孩头上会长虱子,用这个可以把虱子刮掉。
2、镰刀,以前割麦子都用这个,现在都是收割机了,这个也少见了。
3、缝纫机,大家肯定都知道,以前结婚都会买的,家家必备,缝缝补补。
4、风箱,以前农村都是大锅台,用这个吹风做饭可以事半功倍。
5、铡刀,用来铡草用的,铡碎的草用来喂鸡喂猪。
6、碾子,用来把黄豆、玉米等粮食碾成渣。
7、压水机,先往里面倒入一些水,然后用手按压手柄,水就出来了。
8、簸箕,可以把灰尘和粮食分开。
9、铁皮手电筒,这个可以说家家必备,停电的时候就全靠它了。晚上走夜路,没它也不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前农村的很多老物件都废弃不用甚至找不到了,如:老式***自行车,收音机,铁皮暖瓶,算盘,装衣服木箱子,煤油灯,猪槽等都很少见了。农材还可见的老物件有:簸箕,缝纫机,擀面杖,补鞋机等物,现在有人专门收购老磨盘,老桌椅等放休闲农庄里使用。
全国各地如今建有很多规模不等的民俗博物馆,里面收藏有各地特色老物件。信阳新县奇龙岭民俗文化博物馆就收有不少老物件,值得一看。
目前农村还在使用哪些老物件?哪些老物件已经不见了?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能够勾起老年人的回忆;现在就来盘点一下目前农村还在使用的哪些老物件。
一,蒜臼子。蒜臼子是用来捣碎鲜辣椒和蒜瓣子的用具;吃饺子的时候,剥几瓣大蒜,放上盐和味精,用力的捣碎,然后把它弄出来放在小盘里,倒上些酱油拌匀,用饺子蘸着吃,那可是难得的美味;直到现在,农村的每户人家还有它的存在,这可比用刀剁碎的蒜蓉美味的多了。
二,毛笔。读书的时候,还会写些毛笔字,但现在的孩子几乎不会握笔了,那时候,在大大的田字格上,歪歪扭扭的描着大字,得到老师的夸奖,却是极大的荣耀;现在,只能在春节写春联或者白事上记账的帐房先生那里看到它的身影。
三,簸箕。一种用去皮的柳条编成,用来扇去米糠或者挑选豆类的工具;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好了,虽然不用舂米,但很多老户人家还会保留这种工具,一旦自己家的米洒落地上,或者晾晒辣椒之类,把它拿出来使用,还是很方便。
四,犁和耙。这两种种田的工具,在过去几乎家家都有,但现在,都是机械化耕种,只有个别机械进不去的地方,年老的农民还会用上这两种工具,但也极少见。
能够见到的老物件,也只剩下这些常用的;用不上的,大多消失。例如,独轮车,平板车,墨斗,舂米的石臼,磨面的石磨,鼓风机高粱杆扎的盖帘,浇水用的水斗等等,以前生活,生产上的用品,几乎都被现代高效的产品代替。
各地的老物件很多,你那里还有什么老物件存在,或者消失,欢迎补充。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点个赞。谢谢!
感谢邀请,我这里是属于秦巴山区的农村,早些年的农民都是种地为生,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那时候还没有手机,饮食简单,生活方式也简单。后来通了电、自来水、大马路,我们村子里的人都出去挣钱了,家家户户盖新房,种地的人非常少了,也就有很多老物件被淘汰下来。
首先来跟大家说说家里现在还仍然在使用的几样物件:
1.葫芦水瓢 ,不管是从水井里还是水缸里,都需要用到的舀水工具,现在农村大部分的铁锅都在用,所以水瓢也还在用;
2.铝壶,土瓦房的时候家里烤柴火堆的时候就用这种铝壶烧水,现在农村都换了新房,家里都是买的柴火炉,为了家里用热水方便,依然在台面上放这种铝壶烧水;
3.搪瓷盆 ,妈妈那辈的60后结婚的时候陪嫁里面必有几个这种红搪瓷盆,灶台上要用来盛饭装菜,洗脸洗脚也是用这种盆。如今这么多年用下来,各家厨房里多少都还有这种搪瓷盆的身影;
4.镰刀,看在这样的湾镰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全家顶着太阳割麦子的场景,现在我们这里几乎没有人种地收麦子了,但是镰刀还是要用来割一些细碎的藤曼、枝条等,是农家需要继续使用的农具之一;
5.杆秤,在农民工还没有大量进城务工的时候,农民的经济来源都是卖家禽、家畜和粮食,所以这种杆秤使用的频率极高,几乎家家都有。如今农家都不买粮食了,使用的频率虽然低了,但是依然是农家不能舍弃的计量工具;
6.大铁锅,在我的记忆里柴火灶翻新了好多变,从最初的泥土灶,到后来的砖灶,不仅垒砌了高高的烟囱,还有瓷砖贴的干干净净的灶台和大案板,但是不论柴火灶如何优化升级,大铁锅都还是当初做饭的铁锅;
然后我们来看看这些被淘汰下来的物件都有啥,我从衣食住行等三个方面来说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一些我们曾经使用的老物件逐渐退出了历史的大舞台。每当想起当年这些离不开甚至如获至宝的物件时,心里总会涌起一股甜蜜的回忆。
但目前农村还有一些老物件正在使用。比如:
1.竹篮子。擓东西必不可少,去菜园子摘菜,非常方便。
2.顶针。一些老年人做针线活,还经常戴在指头上,不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