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根源是什么?
众所周知的原因藩镇。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关于藩镇是如何形成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头条号下找一下。
安史之乱之前,由于唐朝连年对外用兵,加上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崩坏,唐朝中央***开始设立节度使,唐朝在秦朝以来的州县制(隋朝改郡为州)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级机构设置为道,道的官员为观察使,后来为了应付对外战争的需要,唐朝在边境地区的观察使,加上了“使持节”权力,就成为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前,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了九大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唐睿宗711年设。河东节度使:唐玄宗712年设。北庭节度使:唐玄宗712年设。范阳节度使:唐玄宗713年设。陇右节度使:唐玄宗714年设。安西节度使:唐玄宗718年设。剑南节度使:唐玄宗719年设。朔方节度使:唐玄宗721年设。平卢节度使:唐玄宗719年设。岭南经略使:唐玄宗733年设。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请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安禄山先后攻占洛阳、长安,唐玄宗逃亡四川,在逃亡的路上,唐玄宗发布了一条,允许各观察使、各州自行募兵和任免一般将领的命令,于是就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军事力量,而安史之乱后,这些军事力量逐渐发展成为各处节度使,同时由于安史之乱后朝廷对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将都给予宽大处理,这些叛将被允许自领兵将,占据旧地,他们也受封为节度使,于是此后的唐朝的藩镇遍地。
当然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除了河北三镇的节度使和江淮等地的节度使不顺从朝廷之外,其他各地节度使还是服从中央的,而唐朝中央为了维护权威,也加强中央禁军也就是唐朝著名的神策军的建设,因此在对付一般的藩镇上,唐朝中央军事实力足以应付,于是在这种制衡之下,唐朝的仍旧维持很长时间。
然而神策军长期掌握的宦官手中,因此这些宦官权力大到可以废立皇帝,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策军的也逐渐腐烂掉,后来黄巢起义之后,神策军已经无法应付,后来不得不清楚出自突厥一系的沙陀人前来平叛,而后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并成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
最终朱温废掉唐朝末帝,建立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后梁。而唐朝灭亡之后,各地的藩镇终于也按捺不住称王称帝的冲动,于是各地节度使纷纷自立,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要了解五代十国产生的根源,首先,我们要明了五代十国这个称呼的最初由来。
在北宋时期,欧阳修撰写了一部史书,《五代史记》,后人为了与其他人所修五代史有所区别,就把欧阳修的这部史书称之为《新五代史》。
正是在这一部书中,把从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称之为五代,而公元891年至公元***9年之间则被称之为十国。
对于这两个时期则合称为五代十国。
简言之,在唐朝覆亡,宋朝建立起,五代即消失了。北宋于公元***9年攻灭北汉,宣告十国靖灭。
那么,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基本概念之后,我们来回答“五代十国的根源是什么?”这个问题;
一,晚唐时期的藩镇割据
在中唐时期,也就是安史之乱这一时期,藩镇割据现象极其严重,这表现在不仅仅是拥兵自重的问题,而是政治、经济、军事、财政上都不听唐朝廷的招呼,完全是自行其事了。
在这一时期,藩镇割据现象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在河朔一带,及至到了安史之乱初平,这种现象得到了抑制。可是,到了唐朝末期,仿佛一夜间,四处的藩镇又割据如初,大局不可收拾了。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我认为五代十国的根源是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军事力量强大的***依次控制着中原地区。剩余的一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有的自立为帝,有的奉五代为正朔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比较长的称帝或称王的***被统称为十国。
历史上将自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到到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攻灭北汉***这段时期称为五代十国。
从本质上来讲,五代十国是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所以五代十国的根源其实得从藩镇割据谈起。
在谈藩镇割据之前先谈两个重要的官职。
唐朝前期,行政区域划分为州、县两级,国家掌管三百多个州。为了更好的行政管理且防止在州上在设置一层会引起割据,所以派中央大员到地方去当监察地方***但没有行***的***访使,后期被称为观察处置使,这些监察使没有固定的监察区,就被称为道。
在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像募兵制转变,在边境上形成了新的大军区——节度使,总辖区内的一切军事事务。
***访使和节度使的权利都很大,但如果不同时拥有军***是无法形成割据的。
但是在唐玄宗末年,出现了利用皇帝宠信而实现了将两合二为一的节度使,就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之一——安禄山,他利用这一身份的便利把整个河北道变成了自己的地盘,为后来的安史之乱蓄积了实力。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定叛军,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为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扩充到全国。
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