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河,村,庄,埠,楼,寨,屯,堡,营等命名有什么含义?
江古义为人工河道,专指长江。它是人工开凿,一般不会自然改道。相传为共工所开凿。
河一般指自然形成的河道,区别于江,河容易受气候和自然环境影响而发生改道,但也不排除人工改造河流,例如黄河曾经改道渤海口入海,而古时候是从山东附近入海。
村是最小的集体群居单位,现在的自然村一般隶属镇或乡,村里人可以同姓也可以不同种姓。
庄一般是以姓氏主体存在,例如张庄,李庄,王庄,庄名的姓氏占据主导,古时专指某大户人家的房屋集群。
埠则是指码头水寨,交易集市。例如蚌埠就曾经是个巨大的交易运输码头。
楼指一个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可以单层也可以多层,一般专指挑檐多层建筑,如岳阳楼,土楼(环形没挑檐)。
寨则指代一个丛林村落,或山林村落,一定要在山林里,在平地则为村。例如苗寨,山寨,土匪寨。
屯一般是屯兵的所在,古时战时为兵,闲时为民,屯兵开荒种田,江东46屯本来是清朝在黑龙江以北的大片村落,后来被沙俄屠戮殆尽。
堡和寨庄类似,但是多了一层军事化意味,堡垒式的建筑,有放哨和警卫有屯兵和地道的为堡。
营和屯是同级别单位,或为上下级。一般也是古时屯兵驻扎的作战单位,英一般不务农,只练兵,而屯则既务农又练兵。现在还有一个村叫焦营,东北有个村叫岗岗营子。
先说江河的区别,按水量看,江水量大于河,按稳定性看,江水量常年稳定在一个流量之上,常年通航,按地域看,南方多江,北方多河,水量更不稳定的通常称为溪。
村是自然聚居形成的聚居地,一般情况下要大于等于庄、屯。庄、屯、寨等本身也是具有村的部分含义。
庄”是大部分北方农村命名自己小型居住地的普遍叫法,来源是古代的田庄,往往以一片独立土地和一个功能单位为基础的人群聚居。北方大多平原,容易形成农业居住地,因而聚庄而居就是常态。
埠,本意为停船的码头,即江河沿岸及港湾内供停靠船舶、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的建筑。由于有很多码头后来成为市镇、故引申指有码头的城镇,或泛指城镇;又特指商埠;又用于地名。
楼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楼房,也用来指楼房的一层,后可泛指一切楼状物。
“屯”是来源于古代人的“屯田”,是由***和军队组织的,***组织的就是“民屯”,军队组织的就是“军屯”,这些原来屯田人口的定居点,后来就以某某屯命名,“屯”也是北方地区较多使用的名字,大部分源于明朝的军屯。
“寨”是山区,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山区普遍的定居点,因为这些山寨大部分都有防御措施,有寨墙等,所以与古代军队的“安营扎寨”相似,故而多命名为“寨”。
“堡”读bǎo时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读pù时见于地名,通“铺”,驿站的意思。读bǔ时作有城墙的村镇,泛指村庄。
“营”用作地名本来是军队驻扎的地方,后世事变迁,军队不知所踪,名称留在了当地,比如北京的船营、李营等等
挺奇怪为什么问了这么个根本搭不到一起的问题。这里面应该是两个问题,还应该剔除其中一两个字才恰当。
宁都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色?
宁都三国孙吴嘉禾五年(236)建县,初名阳都县后改为新都,西晋太康元年为揭阳与陂阳县,南朝时因境内有太平里改为宁都并在北部设虔化县。隋朝合并宁都虔化两县,县名为虔化,南宋时期朝廷因虔州多匪患,为祈求地方太平虔化为宁都,之后宁都之名未曾变更。
宁都是江西省赣州市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建县。地处赣江正源贡水上游,东邻抚州市广昌县和石城县,南连瑞金市、西接于都县、兴国县及永丰县,北毗乐安县、宜黄县,东北倚南丰县。总面积4053.16平方千米,居江西省第三、赣州市第一,现辖24个乡镇,2016年户籍总人口83万人。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罗霄山特困片区县。
宁都自古以来被誉为“文乡诗国”,南宋时成立的“江湖吟社”享誉全国,清初创立的易堂学馆位列当时“三山学派”之首。
宁都是客家祖地,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010 年荣获“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称号。[1]2013年被国家文化部批准列入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最高军事机关(***苏区中央局)的成立地,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少共国际师、红军第一支无线电侦察部队、红五军团的诞生地,当年红军在这里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也在这里爆发。
2015年经省***同意,省发改委、省委农工部《关于印发宁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体制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式出台,并专项批复“同意宁都县享受省直管县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19年1月25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19年3月,被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